建筑艺术实验中心

  • 简介
  • 数字建造实验室
  • 建筑与环境艺术实验室
  • 光环境实验室
  • 景观生态实验室
  • 城市空间地理数字虚拟实验室
  • 可持续建造实验室

简介

实验室负责人:

        建筑学院实验中心有实验空间共计2406.33平方米,设备价值总额接近三千万,先后设立可持续建造实验室、城市空间地理数字虚拟实验室、数字与建造实验室、景观生态实验室、光环境实验室、建筑与环境艺术实验室等六个实验室。其中,可持续建造实验室作为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持续打造为贯穿学科本硕全课程体系的教学实验平台,建筑营造研究中心打造以本土建筑创作为导向的科研实践平台,与实验教学交相呼应,形成了立足中国本土建筑、探索课程改革、创新建筑教学体系的实验室群,并成为了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点。

 

数字建造实验室

象山校区16号楼1楼

实验室负责人:王思涵

      数字建造实验室,作为建筑科技领域的前沿阵地,完美融合了科研探索与教学实践,全方位驱动行业发展。在硬件设施上,配备了五台大型机械臂、四台小型机械臂以及两台可移动建造平台。大型机械臂拥有强大的负载能力与较大的工作半径,其重复定位精度精确至0.1毫米以内,主要负责大型建筑构件的3D打印、混合材料的机器人砌筑、机器人木构的加工及组装等项目方向。小型机械臂则以占用空间较小,灵动精巧见长,主要运用于学生的机器人入门教学以及小尺度的实验想法验证。两台可移动建造平台兼具机动性与稳定性,凭借高精度移动系统在复杂场地自如穿梭、精准定位,协同人工完成现场搭建。实验室依托这些先进设备开展前沿科研项目,探索建筑新工艺、新材料的无限可能,致力于攻克行业难题。同时,面向全院师生开放教学实践,以实际操作让理论知识落地生根,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实操技能的建筑人才,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

建筑与环境艺术实验室

象山校区15号楼1楼

实验室负责人:陈家辉

光环境实验室

象山校区14号1楼104

实验室负责人:潘晋

景观生态实验室

附中综合楼西侧1号楼

实验室负责人:王博文

    景园生态实验室遵循学校“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院精神与“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上从年级制转向两段式,为低年级学生打基础、塑思维。培养目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培养高品质创新型人才。
    实验室建立完善管理模式,统筹教学条件和人员,全面开放、资源共享。学院将实验教学融入课程教学推进改革,提升实验课程比重,结合6门实验课程,安排1000余人次学生在实验室开展植物造景、生态基础、叠石造山等实践工作,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及动手劳作,增强生态意识,掌握工程技术原理。成为景园学科科研课题开发、试验、制作和推广应用的枢纽。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理论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现代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实验室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成果显著,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参赛成果多。同时注重创新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规范管理,形成特色教学体系。

 

城市空间地理数字虚拟实验室

象山校区13号楼2楼

实验室负责人:詹欣

       城市空间地理数字虚拟实验室,是以城市形态研究、公共空间管理以及文化地理为对象的数字化综合分析平台。实验室以大型专业的成套数字储存管理设备、三维测绘扫描录入设备和数字空间成果制作设备为硬件系统,配备世界顶尖数字测绘LEICA RTC系列数字处理设备、DJI行业版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以Cyclone, DJI TerraArcGIS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为软件系统。实验室结合建筑城市学研究、田野考察、乡村调研等课程工作建立地理空间数字库,开放搭建配套实验平台,以此为基础所确立的教学——研究模式,是在区域、城市和乡镇的三级尺度上,通过全面建立具备空间形态、地理和文化信息的数字虚拟模型,在各种动态参数和内外主导要素的共同参与下,能够有效地模拟出对象重要的空间地理和形态运作机制,并且能够以此为基础进行交通、绿色和生态等技术性内容的准确的数字分析,从而为全面地记录、观测、分析、规划推演城市设计和空间公共管理提供依据。

       巩固和深化基础教学,通过强化学生动手的模拟现实的设想与塑造能力,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构造一个与现实城市相对应的虚拟"数字城市"。有效解决设计理念与技术呈现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扩大创作教学思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并为研究生及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理想的科研场所,从而将实验室的相关课题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现实的城市建设。

       由此进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  https://vslab.caa.edu.cn/#/  

 

 

可持续建造实验室

象山校区13号楼1楼

实验室负责人:魏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