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公共艺术实验中心

  • 实验中心简介
  • 机动装置构造实验室
  • 光媒介与综合影像实验室
  • 放大与翻制实验室
  • 陶瓷与金属锻焊实验室
  • 石刻木雕实验室
  • 虚拟造型艺术实验室
  • 数字纤维艺术实验室
  • 编织艺术实验室

实验中心简介

象山校区

实验室负责人:余晨星 黄平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实验中心,由原雕塑系实验中心与公共艺术系实验中心于2016年合并而成。该中心位于象山中心校区,实验室总面积2148平方。实验中心目前有八个实验室分属三个不同的专业。自成立之初,便以推动美育普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为己任,致力于雕塑与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实验中心拥有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和工作室,包括石雕木雕实验室,陶塑与金属焊接实验室,放大与翻制实验室,虚拟造型艺术实验室,机动装置构造实验室,光媒介与综合影像实验室,编织艺术实验室,数字纤维艺术实验室,覆盖了从传统雕塑到现代科技艺术的多个研究方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实践平台,也促进了教师科研和创作的深入发展。 在实验教学成果方面,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融通、研究互通”的理念,实现了资源优化和关系顺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主要设施设备方面,中心装备有雕塑转台、制作台、练泥机、泥板机、拉坯机、电窑、干燥机、施釉机、电焊及金属切削机床等先进设备,全面支持学生在雕塑领域的创作与实践。这些设备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作品的创作质量。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实验中心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机动装置构造实验室

象山校区5号楼1楼103

实验室负责人:徐戈

       基于公共艺术学科发展的需要,自2004年始公共艺术系便开设了《机动装置艺术》这门课程,作为全国最早开设此类相关课程的艺术院校,我院同时成立了“艺用科技实验室”,至今已经成为公共空间艺术系的特色实验室。2016年“艺用科技实验室"更名为“机动装置构造与程控实验室”,是技术基础实验和专业课程并存的实验室,承担了《机动装置》《互动装置与程控》《机电基础与编程》《声音装置》《装置构造》等专业课程的敦学与实验,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与观念不断更新和融合的背量下,工作室的设立,为学生在新的媒介与表现形式的探索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创作能力。实验室现有一批教学用机械传动教具、电子电路实验设备以及加工设备若干,应用于机电基础的讲解与材料的加工。本实验室主要针对电子电路及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机械运动的分类、形式、材料,使学生了解互动装置原理及电气、机械的应用范围,掌握电气与机械设备的安全(包括人员安全,设备安全),了解电气与机械的基本知识。能灵活应用各种原理对机动装置艺术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在本实验室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训练,掌握机电技术在景观装置创作中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景观装置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光媒介与综合影像实验室

象山校区10号楼1楼107

实验室负责人:张浩光

       光媒介与综合影像实验室于2017年正式启用,隶属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0号楼107,实验室占地165平方,分为实验操作区及实验管理区,实验室助力培养学生对于光、影像等非国体媒介的认识与掌握,从传统的造型艺术出发,强调非国体媒介与媒材的实验,挖掘光、影像等非国体媒材语言的独特的表现力。侧重学生上手的实践本验,并结合实践对公共艺术创作多元可能性进行探索,承接公共空间艺术系基础实验室课程《灯光与建声设计》。光媒介与综合影像实验室因教学及科研需求,配有雪花机、烟要等、探照灯、激光表演系统、模型箱等设备。

 

放大与翻制实验室

象山校区10号楼1楼103

实验室负责人:谭杰

     中国美术学院的放大与翻制实验室位于雕塑系,是全院共用的重要实验室。其功能主要是对小型雕塑作品或模型进行放大制作,以及翻制已有雕塑作品,以满足艺术创作、教学研究、展览展示等多方面需求。实验室配备了大型雕刻机、3D 扫描仪、模具制作设备等专业雕塑放大与翻制设备。雕刻机可精确雕刻材料,实现从小型模型到大型雕塑的转换;3D 扫描仪能快速获取物体三维数据,为翻制提供精准模型基础;模具制作设备用于制作各类模具以便批量翻制。在教学方面,为雕塑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设计构思到实物制作全过程,掌握技术技巧,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同时,为教师和专业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将小型创意模型转化为大型艺术作品,实现艺术构思的物化表达,推动雕塑艺术创新发展,还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艺术项目创作了许多优秀雕塑作品。此外,实验室还承担科研任务,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材料和工艺的实验探索,不断优化技术流程,提高作品质量和艺术表现力,为雕塑艺术学科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陶瓷与金属锻焊实验室

象山校区10号楼1楼108

实验室负责人:章献

       陶塑与金属锻焊实验室的前身是雕塑系的陶艺实验室与焊接实验室,1998 年孟庆祝老师创建陶瓷工在院系调整与学科凝练的过程中,合并成陶塑与金属锻焊实验室。陶塑与金属锻焊实验室的前身是材料视觉工作室,作室,逐步建立了针对雕塑学科系统的陶备材料教学体系,193年,李秀勤老师协助英国著名雕塑家迈克在雕塑系首开金属保接课程,在中国当代雕塑教育中开创先河,今天的陶塑与金属路悍实验室传承历史、不能开拓,为雕塑系的材料教学提供更深层的基础保障。
       陶塑与金属级焊实验室分为陶塑与金属锻悍两部分,陶塑部分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0号楼 108,占地面积约185平米,配备有先进的新风系统,大尺寸梭式电窑、真空炼泥机、泥片机、泥条机、拉胚机等。金属锻焊部分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原 21 工程大棚内,配备有电焊机、氙弧焊机、二氧化碳保护焊机、切割机、金属带锯、弯管机、铁砧、台式电钻等设备。用型与金属微焊实验至面相基他8材科教学,开设课程有 间型县化”,写金属级焊基础”,在陶塑课程中,同学了解陶蛋艺术89发展历程、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特点,皇握手拉胍、泥条、泥板、灌汉等工艺,最终创作出一件高度 60cm 的具象写实作品。金属锻焊课程要求学生了解金属焊接艺术的发展历程,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特点,掌握金属焊接的技巧,锻造与焊接成型的工艺流程等。

 

石刻木雕实验室

象山校区10号楼1楼103、104

实验室负责人:章献

       石刻木雕实验室位于象山校区10号楼 103、104,两间教室打通室内面积140余平米,北面的户外长廊搭建了阳光棚和集装箱,面积超过400平米。室内空间配备先进的除尘系统和管道空气系统,小型设备配有磨刀机、切料机、木工虎钳以及电锯等小型手持电动工具。
       石刻木融实验室分为"石雕基础"和“木雕基础'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雕塑系本科四年级”材料媒介基础'的核心课程。石雕课程旨在了解石材种类、性能及美学特点,了解雕塑史上著名的石身作品,掌握各类工具的性能以及雕刻与打磨方法,熟练掌握点线仪的使用要领。木雕课程使同学们了解木材种类、性能,掌握木雕工具的性能、磨制与使用,掌握木雕的制作流程,了解木雕的上色、打蜡与按心等保护措施。了解国内外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工艺流派等。石刻木雕实验室教学着重研究材料视觉的存在与延伸,强调材料媒介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与作品内涵的高度统一,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认识、研究、验证视觉造型艺术活动中材料媒介的物质属性和审美属性,通过以上单元的练习,使同学们对材料的种类、材质、属件、加工工艺、人文内涿等有较清晰的认识,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完善,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和独特艺术语境草定基础。

 

虚拟造型艺术实验室

象山校区6号楼6楼303

实验室负责人:黄平

        虚拟造型艺术实验室, 2016年成立位于象山校区6号楼,它是个以数字化虚拟模型为基本手段的创新实验室,广泛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以及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交汇平台。在这里,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接受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与雕塑工程的实施力。实验室注重实践与创新并重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的艺术技能,更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和跨学科合作,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被积极鼓励参加工作坊、讲座、展览等各类活动,以此拓宽视野、提升艺术素养。虚拟造型艺术实验室,以其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学习环境,诚邀每一位对艺术充满热爱的学生加入,一同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

 

数字纤维艺术实验室

象山校区5号楼4楼404

实验室负责人:刘嘉琛

      数字纤维实验室成立于2015年9月,同期与纤维艺术系的建立。伴随“纤维艺术的思想与突破”这一学科专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与推进,数字纤维实验室的创建围绕艺术与科学结合发展的理念展开,探索在跨学科、跨媒材的交互运用中,纤维媒材所具有的开拓性优势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并致力发展与时代技术相并行的艺术表现模式。因此,借助材料科学的发展理念,将纤维艺术、科学思维和数控技术三者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模式是数字纤维实验室的建设宗旨。

 

编织艺术实验室

象山校区5号楼1楼101

实验室负责人:宋春阳

 

        编织艺术实验室于2016年正式启用,隶属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位于象山校区5号楼101。编织艺术实验室助力培养学生对于纤维的材料特质的认识与掌握,从传统的壁挂编织技术出发,强调软材料的塑形实验,挖掘材料语言的独特的表现力。侧重学生对于于纤维与软材料上手的实践体验,材料语言的拓展及软材料造型多元可能性探索。承接纤维艺术系基础训练课程《纤维与软材料造型基础一》、《纤维与软材料造型基础二》以及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等。编织艺术实验室操作区配有田岛多头绣花机、大型壁挂编织机、点焊机、染色加热设备、卧式壁挂编织机及各种缝纫机设备。